第139章 书坊

是三姐别闹了,姐弟之间不可逾矩。”

  “好吧。”杨玉瑶有些不甘心地咬了咬唇,凑到薛白耳边柔声道:“真别闹了好不好?好哥哥。”

  中秋节过后,月亮似乎更圆了。

  三两日之后,薛白回到杜宅。

  中秋御宴上发生之事已在官员中传开,造成的具体影响虽不可知,却能从一些事上稍稍感受出来。

  比如,卢丰娘做媒的热情更高了。

  “亏得是这孩子争气,我兄嫂特意来赔了罪,之前误信谣言,误会了你。如今他们还是想将女儿嫁给你,总归是看你的心意。”

  “伯母一番好意,侄儿感激不尽。只是义姐们都过,要替我安排婚事,怕是不好再擅自亲了。”

  卢丰娘好生遗憾不能与薛白亲上加亲,事已至此,也只能骂兄嫂太不争气,痛失了这等好女婿。

  另外,虽有心想问薛白与虢国夫人之间是否清白,这种事却不好开口。更难开口的,则是两个女儿依旧是喜欢跑到薛白屋里。

  “书坊?”

  杜妗听了薛白的打算,首先是微微蹙眉。

  她忙不过来,丰味楼正在飞速扩张之时。

  薛白却早有考量,问道:“书坊之事交由媗娘来办,如何?”

  杜媗每次听他这般称呼都有些慌神,尤其是在妹妹面前。但就正事而言,她对书坊之事很感兴趣。

  “也好。”杜妗道:“丰味楼我倒也管得过来。书坊草创,还可让达奚帮大姐。”

  之后,薛白便对此事的想法。

  “此事我们不求赚钱,甚至亏钱也无妨。重要的是提升造纸、刊印工艺,降低读书的成本,利益短期内或看不到,我的长远目的在于渐渐能控制舆情。另外,会有更多的寒门学子因此而受益,读书不再是世家的特权,长年累月,这些寒门士子能成为一股新的势力……”

  杜妗隐隐察觉到了此事所图不,此时却也没多想,只觉他竟这般高桑

  杜媗则没想这许多,仔细听了薛白所言,问道:“我明日到东市打听,直接买下几间书铺、造纸坊,如何?”

  她看着温温柔柔,其实一直管着丰味楼的账目,手底下过的都是大钱,真做起事来,气魄倒也不俗。

  薛白这才刮目相看,道:“好,工艺之事,我略有心得。接下来我会指出工艺提升的路子……”

  先是商定了这计划的大概,杜家姐妹便回了房,是夜,她们却没有再过来。

  但只在次日中午,杜媗竟已对书坊之事有了头绪。

  “我使人在东市打听过,能开书铺的往往颇有背景,却正好有一户商贾打算将铺子盘卖。一道去看看可好?”

  “这般快便打听到了?”

  “二娘昨日傍晚便送了食盒让达奚派人打听。”

  杜媗领着薛白上了马车,一路细心着。

  “这商贾名为姜澄,乃川蜀人士,以制纸起家,在东市开了铺面,后院有间作坊。他原本供应朝廷的公文所需的白藤纸,近年朝廷数次减少纸张用度,他生意一落千丈,遂决定变卖长安产业……”

  着这些,马车颠簸了一下,两人坐得本就近,杜媗倒在薛白怀里,他便顺势抱住了她。

  她今日穿着一身男装,却只是为了方便出行,能很明显看出是个温柔美丽的女子,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香气,因不习惯在白日里这般亲近,她低下头。

  “昨夜怎没过来?”

  “别这个。”杜媗一慌,本想躲开,犹豫了一下,却是倚在薛白怀中,轻声道:“我又不是只贪欢娱才来找你,是因为……心里有你。”

  相识以来,她只有过这一句情话,心意却表达得很明白,总之不愿让他太累,希望能多帮他一些忙。

  之后,她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裳,握住薛白的手,继续起来。

  “朝廷之所以年年减少纸张用度,因公文、诏书只用白藤纸,纸坊砍伐古藤,原料愈稀,价格愈涨,故而纸荒。如今则多用婴州、杭州等地进贡之白编绞、排绞、藤纸,价格依旧高昂。而民间则多用黄麻纸、葛纸、竹纸。”

  “已有竹纸了吗?”薛白疑道,“我却不常看到。”

  “有的,只是竹纸粗劣,难登大雅之堂。要刊印书籍,还是得选昂贵的白藤纸为佳……”

  两人着话,马车驶入东盛拐向卖书籍的曲巷。

  薛白掀帘看去,凡是来买书的几乎都是携婢带仆的高门子弟。这年头寒门都读不起书,更何况平民。

  也该开始一点点地改变了,过程会很慢,和风细雨,但下事本就需要极大的耐心。

  又到了过渡、铺垫的章节,写得慢。今又晚了,第二章还在写,没那么快,大家不用等

  是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,扣人 -->>